重型装甲巡道车(Schwerer Schienenpanzer,sSP)是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Steyr)在二战末期为德国国营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设计制造的一种铁路车辆,用来执行保护铁路线的任务。
重型装甲巡道车是一种双轴,内燃动力的铁路车辆,战斗全重约为18吨,其“重型”是相对同厂的另一款“轻型装甲巡道车”,也就是重约9.5吨的斯太尔K2670而言。车体四面装甲厚20mm,顶部7mm,壳体为由多块大型装甲板拼合而成的多边体形状,每一块装甲都带有一定倾角,装甲板采用焊接和螺接混合工艺接合在一起。与其他所有的铁道车辆一样,该车首尾都装有缓冲器和车钩。
该车首尾造型相同,双向皆能行驶。动力为一台76马力的斯太尔3.5升V8风冷汽油发动机,采用电驱动的方式输出动力。动力室布置于车头左侧,右侧为驾驶席和机枪手位置。该车可以独立作战,但德国铁路一般将其编组运用,这样一来,几乎全列都有独立的动力装置,与如今的动车组概念类似。在单独行驶时,该车最高时速为40公里/时,在编列行驶时,速度只能达到20公里/时,行程为700公里。
在首尾和两侧均各布置了两个观察窗和一个机枪座。观察窗用可以掀开的装甲盖板封闭,首尾的机枪座外廓凸出车外,而侧面的机枪座则直接开在侧装甲之上。车内人能操作MG 34通用机枪从机枪座向外射击,在不用时,机枪座开口能够最终靠上下两半结构的旋转盖板封闭。每一辆重型装甲巡道车都装有电台,电台天线布置在车体右后侧。在车体上部和后部,还用固定具携带着一些诸如铁锹之类的随车工具,用于在巡逻过程中抢修铁道。很有趣的一点是,该车前后、左右的布局方向均相反,而不是一般车辆常见的镜像布局。
从这两张照片能够准确的看出重型装甲巡道车两侧的布局是相反的,左侧门在后,而右侧门在前,两侧观察窗的位置也不一样,但侧向机枪座的位置倒是接近。
用于运载随车的步兵和重武器、弹药等。车顶装有一个八面体结构的固定式观察塔,四角带有机枪座,其余面皆布置有观察窗,顶部安装一个类似于三号突击炮的指挥塔。
类似于步兵载车,在车顶带有与指挥电台配套的大型框状天线。除了它之外,步兵载车和火炮载车也配有独立的无线电设备。
指挥车,因为外形太过突出,在1944年的时候,德军指挥车和通信车已不再使用框状天线了,转而使用星形天线。而重型巡道车接着使用框状天线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方便通过隧道和桥梁,或者增加通讯距离。
安装一座三号坦克炮塔,搭载一门7.5cm KwK 37 短管坦克炮,与三号N型坦克火力相同,坦克炮塔上原有的同轴机枪、指挥塔等设备仍然保留,有的还安装了探照灯。有说法称因为物资短缺,某些火炮载车未能装备坦克炮塔,而是在车内安装了一门8cm或12cm的迫击炮,从炮塔座圈开口处向外发射炮弹,但未见照片支持。
可能有搭载两挺高射机枪、“旋风”、“东风”、“球形闪电”炮塔等多种方案,但均未实现,这样的高射炮载车车身高度会低于上述型号。在实际应用中,以装载2cm Flakvierling 38 高射炮的两轴平板车代替。
重型装甲巡道车一般和其他车辆一同编组为18节的装甲列车,很少单独使用。这样的装甲列车中应该有12辆重型装甲巡道车,但由于高射炮载车一直缺位,数量一直维持在10辆上下。除了刚才所说的那种装有高射炮、用来替代高射炮载车的平板车厢之外,列车前后还会推顶或拖挂1-4节两轴平板车厢,车厢上存放着补给品和维修铁路之需的工具和备品,这些平板车还起到了“安全车”的作用,能提前引爆铁路上埋设的爆炸物。有时候,列车之中还会挂载1-2节搭载Pz 38(t)或者法国索玛S-35坦克的车厢,这是一种带有自卸斜坡的两轴车厢,用于搭载坦克支援下车作战的步兵和实施远离铁路的侦察任务。除了上述的车厢和巡道车之外,这样的一列装甲列车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配备一辆法国潘哈德178装甲车改装的公铁两用巡道车。该巡道车只是把橡胶车轮换成了钢缘的铁路车轮,没有车钩和缓冲器之类的设备,不能加挂在列车尾部,只能跟随在列车之后行进,在必要时,可以将该车换回胶轮,离开铁路作战。
火炮载车、步兵载车、火炮载车、步兵载车、指挥车、指挥车、步兵载车、火炮载车、步兵载车、火炮载车、高射炮车x2、坦克车厢x2、若干节两轴平板车。
按照德国在1943年9月15日发布的相关K.St.N./K.A.N.战斗力统计表,一列基于重型巡道车的装甲列车应具备如下人员和装备,随车人员由国防军人员和德铁人员混编而成。这样的人员和武器配备对于危害铁路安全的游击队来说还是相当具有威慑力的:
5名军官、32名士官、98名士兵(或德铁人员)、76把手枪、19把冲锋枪、52支步枪、23挺轻机枪、1具火焰喷射器(Flammenwerfer 41)、2门迫击炮(8cm GrW34)、4门KwK 37、2门Flakvierling 38、2辆Pz 38(t)、1辆潘哈德、1辆乘用车、1辆2吨厢式运输车、2辆自行车。
2名军官、8名士官、9名士兵、13把手枪、3把冲锋枪、6支步枪、2挺机枪、1辆潘哈德。
分队指挥部:1名军官、2名士官、2名士兵、2把手枪、2把冲锋枪、1支步枪、2挺机枪。
机枪班与迫击炮班(此处显示总计人数和武器数量、分散在4台巡道车中):4名士官、28名士兵、12把手枪、4把冲锋枪、18支步枪、6挺轻机枪、1挺重机枪、2门迫击炮。
工兵班:1名士官、11名士兵、4把手枪、1把冲锋枪、8支步枪、3挺机枪、1具火焰喷射器。
分队指挥部(1辆巡道车):1名军官,1名士官、4名士兵、4把手枪、2把冲锋枪、2支步枪、1挺机枪。
火炮载车(4辆总计):4名士官、16名士兵、14把手枪、2把冲锋枪、4支步枪、4挺机枪、4门KwK 37。
高射炮车(2节总计):2名士官、14名士兵、13把手枪、1把冲锋枪、2支步枪、2挺机枪、2门Flakvieling 38。
坦克车厢(2节总计):3名士官、5名士兵、8把手枪、2把冲锋枪、2辆38(t)或S-35坦克。
在车顶休息的装甲巡道车乘员/载员,打头的是一辆指挥车,后面有一辆火炮载车。
德国原计划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10列重型装甲巡道车列车(201-210号装甲列车),但生产进度十分缓慢,在德国投降之前,线号这六列,而且没有一列是按照标准编制完成的、情况最差的甚至只有8辆重型巡道车。201-206号装甲列车被投入到巴尔干、德国本土和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的作战行动之中,各列装甲列车大致的作战经历如下:
201号:1944年1月5日交付德铁,在巴尔干使用,1945年4月由于铁道线被毁,无法后撤,列车在克罗地亚的坎西尼奇(Cancinci)被乘员自毁并放弃。
202号:1944年11月11日交付德铁,在巴尔干使用,1945年5月9日在德国克罗瑙(Kronau)投降。
203号:1944年1月18日交付德铁,在巴尔干使用,1945年5月9日在德国舍恩斯泰因(Schonstein)投降。
204号:1945年2月6日交付德铁,在巴尔干使用,1945年5月9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奇利(Cilli)投降。
205号:1945年交付,在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使用,1945年5月9日于利萨(Lissa)被发现,乘员已经弃车。
206号:1945年交付,在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使用,1945年5月9日在米洛维采(Milowitz)投降。
战后,一些斯太尔生产的重型装甲巡道车又被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使用了一段时间,但如今并没有一辆该型车辆幸存下来。与传统的装甲列车相比,更轻、自带动力单元、既能组合使用,又能分拆使用的重型装甲巡道车可以更灵活的发挥保护铁路线的作用,也能更好的适应较差的铁路路基。不过它的火力、载员数量和续航能力与它的前辈存在很大差距,只能用于小范围地区的治安战,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装甲列车。
一辆火炮载车的尾部,前面还有多节火炮载车,车身颜色可能是单一的暗黄色,注意其旋开的机枪射口。
重型装甲巡道车留下来的照片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火炮载车。巡道车个体之间有一些细节差异,例如观察窗上方有无雨遮、排气管上部有无挡板、炮兵载车的炮塔侧面是否有观察窗等。火炮载车使用的炮塔应该都是经过翻修的三号坦克旧车炮塔,出厂时间并不一致,所以细节也不统一。
一辆遭到破坏的火炮载车,整个前脸的上半部缺失。车身已经生了锈,可能已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列重型巡道车外部涂有迷彩,两辆火炮载车中间夹着一辆指挥车,指挥车的观察塔上装有一盏探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