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表前的同行评审,虽然会有2到3位与作者来自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核检查,但他们能找出研究可信度里的细节问题的机会不大,反之,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是由全科研界的人来评审。
:传统的同行评审制度可说非常神秘,仅有少数被选中的人去参加了,而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是开放给所有想要验证已发表研究的人,研究人能直接公开发表对其他研究的看法,或是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比如联系期刊、作者或是匿名评论。
:传统的同行评审意见的交流主要是由期刊编辑、同行评审员和作者三方进行的,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则有所有的同行专家一起加入,在此情况下,专家的意见必须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引起注意和讨论。发表前的同行评审是不论意见的凝聚力如何,直接依赖评审意见来进行决策。
如今的在线发表时代,发表自己对他人发表研究的意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行可以引用论文然后在自己的博文里表达看法,不过这项做法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让作者清楚自己的研究被其他人讨论的事实,因为在线发表的研究与博文中间并没有连结。目前有一些第三方单位设计的发表后同行评审平台可使用:
PubPeer:允许用户评论大部分有DOI的论文,不过网站和出版商的网页是分开的。
PubMed Commons:内嵌在PubMed上使用,目前属于测试阶段,PubMed Commons邀请PubMed上的论文作者一同参与,对论文发表评论,为公开非匿名机制。
Open Review:是学术社交网路平台ResearchGate所开发的工具,鼓励研究人员对平台上的发表论文进行公开讨论,该工具结合了制度化反馈和评论的功能。
虽然发表后的同行评审看似能对已发表研究进行相对有效审查,但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愿意使用。有些人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同行因自己的批判感到挫败,所以不想太积极的提供自己的意见。有趣的是,有些作者本身对自己的研究被公开评论一事感到抗拒,这有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妒忌或偏见的受害者。《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编辑及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宿疾项目总监Richard Smith认为科研人员缺少进行公开评论研究的诱因,而经常在Scholarly Kitchen博客发文的Kent Anderson在他的博文中也提到“认为已发表可能有错误而想要改正的这个想法可成为某些人发表评论的动力”。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仍属于尚未发展的领域。
科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奠基于可公开审查质疑的事实上,一个微小的可疑要素就可能推翻一个大理论,而一个可以复制的研究成果可带来一个理论被接受成为事实,科学这种健全且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特质是发表后同行评审的根源。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家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Michael Eisen表示:「现在科学交流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评估研究有效性与重要性时是看论文发表在哪,这是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观。」Michael Eisen的说法没有错,任何研究的真正的考验是其在真实世界里的运用和在整个世界都可发生的再生性。最终,是科研界能获取并验证任何科研工作的可信度,因此发表后同行评审应该要有更高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