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国内军迷根据公开的视频计算,苏-57以仅9.23秒的时间完成了从滑行到升空的起飞过程,相比之下,歼-20的起飞时间则是13.01秒,慢了足足3秒多。
短距起飞,顾名思义,就是在极短的跑道上完成飞机的升空,常常要极高的升力和强大的推力支持。
对于战斗机来说,短距起飞不仅是检验飞行性能的重要标准,也是飞机气动设计、动力系统、飞行员操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歼-20采用的是鸭式气动布局(又被称为“抬式布局”),这种设计在起飞时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地减少飞机的起飞距离,特别是在短跑道和低空条件下,具备相对来说比较强的起飞能力。
歼-20的鸭式气动布局,采用的是前掠式翼型,这种设计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提升飞机在低速时的升力。
在飞机需要爬升时,前翼的偏转可以产生较大的向上力矩,避免了传统布局中的升力损失,帮助飞机更快脱离跑道。
与歼-20的前掠翼不同,苏-57采用了三翼面布局,这种设计在提供升力的同时,有很大成效避免了飞机产生过多的抬头力矩。
此外,苏-57的机翼还设计了可动边条翼,这个部件类似于鸭翼的功能,能够增强飞机在低速时的升力,同时改善其机动性能。
更重要的是,苏-57配备了矢量推力发动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在起飞时能够最终靠调整喷口的角度来获得更大的推力,逐步提升飞机的起飞性能。
与此相比,歼-20虽然同样采用了强大的发动机,但目前的发动机并不具备矢量推力能力,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短距起飞表现。
此次珠海航展上,苏-57的飞行员是俄罗斯著名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他的驾驶技巧与飞行风格,极大地发挥了苏-57的性能。
博格丹以其敢于挑战极限的驾驶风格而闻名,他的飞行操作常常突破常规,大胆施展各种复杂机动。
这种技术的优化,将苏-57的起飞时间压缩到了9秒多,而其他飞行员在大多数情况下要13秒才可以做到同样的结果。
相比之下,歼-20的飞行员虽然同样经验比较丰富,但与博格丹的操控风格不一样,可能更注重稳健的操作,确保飞行安全和飞机性能的最大化发挥。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短距起飞的能力,不仅与飞机的设计和飞行员的操作紧密关联,还与起飞时的外因有着紧密的联系。
风速、跑道条件、海拔高度、飞机的载重,都会对飞机的起飞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起飞时迎面而来的风速较大,飞机的升力会更易产生,起飞距离自然也会缩短。
此外,飞机的载重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航展上的飞行通常会选择较轻的载重状态,这样做才能够优化飞机的起飞性能。
然而,实际作战中,战机常常要携带较重的武器和燃料,这时起飞距离会大幅增加。
因此,仅凭一场航展的短暂飞行展示,并不能全面代表飞机在实际作战中的起飞能力。
就这次航展而言,珠海机场的海拔高度相比来说较低,空气密度较高,飞行器的发动机可提供较好的推力,飞机的起飞性能自然会更好。
然而,如果将同一架飞机放置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高原机场,空气稀薄,发动机推力下降,飞机的起飞性能也会随之下降。
因此,视频的对比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歼-20和苏-57在别的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虽然在珠海航展上,歼-20的短距起飞表现略逊于苏-57,但这并不代表这一差距无法追赶。
涡扇-15发动机不仅仅具备更强的推力,还能优化飞机的燃油效率与发动机响应速度,这对于提高歼-20的短距起飞能力至关重要。
换装涡扇-15后,歼-20的短距起飞能力将可能与苏-57更为接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
毕竟,短距起飞只是战斗机综合性能中的一个方面,歼-20在隐身能力、超音速飞行、航电系统等方面的优势,仍然使其在总体战斗力上保持领先。